中医《本草问答》一(涨知识)

发布日期:2024-09-09 11:46    点击次数:127

图片

Chinese Medicine

中国·华医方(TCM)

图片

图片

医病更医心·治病治未病

问:

药物,如昆虫、土石、草根、树皮等,与人属于不同类别,但它们却能治疗人的疾病,这是为什么呢?

答:

天地间流行着阴阳二气,这二气相互作用形成了五运(即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的运行规律),并进一步演化为六气(风、寒、湿、燥、火、热六种气候现象)。人作为天地之子,秉承了天地的五运六气而生成了五脏六腑。虽然万物与人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是源于天地之间的某一气而生成的。特别的是,物只得到了某一气的偏颇部分,而人则得到了天地的全备之气。当人体内的气出现偏盛或偏衰时,就会引发疾病。此时,我们需要借助药物这一偏颇之气来调和人体内的盛衰,使其恢复平衡,从而达到无病的状态。这实际上是利用药物的阴阳属性来变化和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因此神农氏才用药物来治疗疾病。

问:

神农氏尝药,根据天地的五运六气来配伍人体的五脏六腑,仔细辨别药物的性味,以治疗各种疾病,这种方法可以说既精确又详细。然而,近年来出现的西洋医学方法,完全依赖于解剖来观察脏腑,他们认为中国古代人没有见过脏腑,因此凭空配伍药物是不可靠的。这种说法正确吗?

答: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西洋医学在初创时期,由于需要了解脏腑结构,因此必须进行解剖。然而,中国古代的圣人们已经明确提出了五脏六腑的名称和概念,这些概念是清晰而明确的。因此,我们何必在今天再次使用解剖的方法呢?在神农氏时代,创立医药的过程中,可能进行过解剖,或者圣人们通过洞察力直接了解了脏腑。无论哪种情况,他们都成功地确定了五脏六腑的名称,并且这些名称所对应的脏腑是真实存在的。这难道不是因为圣人们亲眼见过脏腑吗?《灵枢经》上说:“五脏六腑可以剖开来看。”根据这段经文,我们可以知道古代的圣人们已经进行过解剖。此外,西洋医学的解剖只关注脏腑的层次和结构,而不了解经脉和气化的原理。与中国近代的医学相比,两者各有优劣。但如果与古代圣人的《内经》和《本经》相比,西洋医学则远远不及。

问:

西洋人说他们用药完全依赖于试验,而中国人只是根据药物的形色、气味来配伍脏腑,没有进行试验,因此不如西洋医学的试验方法可靠。这种说法正确吗?

答: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中国古代的神农氏通过尝药,确定了药物的形色、气味以及主治的脏腑和疾病,这些都非常准确,没有丝毫差错。所谓的尝药,实际上就是进行试验。经过历代圣人的审定和验证,这种方法已经非常完善。难道需要等到今天才开始谈论试验吗?

问:

辨别药物的方法是通过形色、气味来分别对应五行,并配伍脏腑以治疗各种疾病。这确实是药理的重要方面。然而,在物理相互作用中,有些现象并不依赖于形色和气味。例如,琥珀能吸引芥子,磁石能吸引针,阳起石能飞升,蛇害怕蜈蚣,蜈蚣害怕蟾蜍,蟾蜍又害怕蛇。这些相互制约和畏惧的现象并不依赖于形色和气味,这是为什么呢?

答:

这是因为这些药物以其独特的性质来治疗疾病。我们辨别药物的形色、气味,正是为了考察它们的性质。一旦我们了解了药物的性质,那么形色和气味的原理也就包含在其中了。因此,在辨别药物时,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它的性质。以磁石为例,它经过长时间的变化可以化成铁,因此被认为是铁的母亲。它能吸引针,这是因为同气相求,子来就母的原理。从药性的角度来看,磁石属于金而铁属于水,磁石秉承了金和水的性质,并归属于肾经。因此,它的主要功效是能够从肾中吸取肺金之气,使其回归本源。琥珀则是松脂入地后化成的,松是阳木,其脂是阳汁。琥珀具有粘合的性质,经过长时间的变化后形成了凝吸的性质。这是因为它的汁液在外部凝固,而阳气则内敛于内。当我们摩擦琥珀使其发热时,阳气就会外发,使其体变得粘稠;而当我们停止摩擦使其冷却时,阳气就会内返,使其具有收吸的性质。因此,当琥珀遇到芥子时就能粘吸它。人体的魂是阳气,它藏在肝血的阴分中。这与琥珀中的阳气敛藏在阴魄中没有什么不同。因此,琥珀具有安魂定魄的功效。西洋化学认为磁石和琥珀内部含有电气,它们能吸引物体是因为电气发力。电气有阴电和阳电之分。凡物中含有阳电的,遇到含有阴电的物体就会吸引;含有阴电的,遇到含有阳电的物体也会吸引。如果阴电遇到阴电或阳电遇到阳电,则会相互排斥。这个理论非常详细!琥珀能拾芥子但不能吸铁,磁石能吸铁但不能拾芥子,这是因为它们所含的电气不同。然而,西洋人只从气的角度来讨论,而不如中国人同时从质的角度来讨论。这样,药理就更为显而易见了。磁石的质地类似铁,因此以类相从而吸铁。琥珀的质地能粘,因此以质为用而抬芥。在辨别药性时,我们注重体用兼论。阳起石生长在泰山的山谷中,是云母石的根。泰山冬天不积雪,夏天则生云,积阳上升。因此,阳起石有时乘火气而上飞,有时随日气而升腾。对于阳气下陷、功能不举的病症,阳起石能升举阳气,这也是以阳助阳的道理。蛇的形体长,是秉承了水气;它行走时曲折蜿蜒,是秉承了太气。在十二时辰中属巳时,在方位中居北方,在星象中代表苍龙。综合观察天象,我们知道蛇只是由水和木两种气所生成的。蜈蚣生长在南方干燥的土壤中,味道大辛,是秉承了燥金之气所生成的。蛇害怕蜈蚣,是因为金能制约木。蜈蚣害怕蟾蜍,是因为蟾蜍秉承了水月之精生长在湿地中,是秉承了湿土之气所生成的。湿能胜燥,所以蜈蚣害怕蟾蜍。而蟾蜍害怕蛇,则又是风能胜湿、木能克土的道理。根据这个原理去推求,那么所有相互畏惧、相互使用、相互反对的药理都可以类推而知。

问:

万物各有其独特的性质,那么这些性质是如何形成的呢?

答:

要探究药物性质的形成,我们首先要考察其生成的源头。那些秉承阳气而生的药物,其性质偏阳;而秉承阴气而生的药物,其性质则偏阴。有些药物秉承了阴中的阳气,有些则秉承了阳中的阴气。我们总是根据药物的生成过程来区分其性质,这必然涉及到追溯药物的来源、生长过程以及形色气味的差异。只有经过这样的分析,我们才能准确地确定药物的性质。

以人参为例,有人认为它补气属于阳性,也有人认为它生津属于阴性。这种分歧的原因在于人们只关注了人参的气味,而没有深入研究其生成的原理。我曾向关东的人以及我的友人姚次梧询问过,他们游历辽东后所说的与人参的详细描述与《本草纲目》中的记载相吻合。《本草纲目》中有一首关于人参的歌谣:“三五加,背阳向阴,若来求我,树相寻。”我所听到的也是说人参生长在辽东的树林阴湿之地,即使是人工种植,也必须在阴凉的树林内进行。人参生长在阴湿的环境中,秉承了水阴润泽之气,因此味道苦甘并含有汁液。它发出的叶子是三五片,这是阳数。这苗是从阴湿中长出的,可以说是由阴生阳。所以,在甘苦这种阴性味道之中,人参还蕴含有一种生发阳气,这种气是可以通过品尝来感受到的。人体的元气从肾水中上升到达肺部,也是生于阴而出于阳的过程。这与人参由阴生阳的道理是相同的,因此人参能够极大地促进气化,气化后上升,从口鼻呼出,就形成了津液。人参生津的原理就是这样,并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味道。即使只从气味来论,甘苦之中含有的生发之气,也只是形成了由阴出阳的气味而已。

问:

人参不生长在东南方,而是生长在北方。古代生长在上党,现在则生长在辽东、高丽等地,这些都是北方。这是为什么呢?

答:

这正是人参生长的道理所在,如果不探究这一点,就很难真正了解人参的性质。北方属于水元素,在八卦中对应坎卦,坎卦外表是阴而内部是阳。人参生长在北方,正是阴中之阳的象征。坎卦代表水,天上的阳气都是从水中发源的。观察西方人用水煎火,水汽就会冒出,水汽附着在物体上,又会变回水。由此可知,水是气的母体,气是从水中产生的。在人体中,肾与膀胱属于水元素,水中含有阳气,这些阳气会化为气体上行,从口鼻呼出就成为呼吸;充盈在皮毛之间,就成为卫气。只是这肾与膀胱中的水阳之气,化为气体后充盈周身。所以《内经》说:“膀胱是洲都之官,气化后才能排出。”这与天地间水中含阳、化为气体以滋养万物的道理是一致的。水在五行中属于北方,人参生长在北方,秉承了水中的阳气,因此与人的气化过程相契合,所以能够极大地补气。不仅人参如此,所有药物都应当追溯其生长源头,然后才能了解其性质。既然知道生长在北方的药物有阴中之阳的,那么生长在南方的药物就有阳中之阴的,比如朱砂就是如此。人参属于水中的阳,而丹砂则属于火中的阴。辰州出产的丹砂,被称为辰砂。世人用硫黄、水银这两种物质锻炼后变成红色,来冒充辰砂。还有灵砂,也是用这两种物质炼成的,被称为二气砂。人们都说它们有补坎填离的功效,这种方法来源于《抱朴子》。因为《抱朴子》中记载了炼丹砂服下后成仙的故事,后人于是有了炉鼎炼丹的技术。沿袭至今,还有辰砂、灵砂这两种药物,都是用硫黄、水银这两种物质炼成的。水银是石头中的阴汁,硫磺则是石头中的阳汁。将二者合并锻炼,可以使水银的阴性完全转化为阳性,变为纯红色,与丹砂的颜色没有区别,但这只是人力造成的。阴转为阳,意味着阴已经耗尽而阳独存,再加上火炼的毒性,用它来助阳退阴是可以的,但用来补阳益阴则不行。它比不上丹砂,因为丹砂是由天地自然熔铸而成的,阳中含有阴,外表露出火的颜色,内部却含有水的阴性。制造灵砂、辰砂的人,需要用硫黄、水银这两种物质合锻,才能变成红色。由此可知,丹砂也必然具有硫黄、水银相合的性质,才能变化为纯红的颜色。但丹砂是天地间的阴阳之气自然锻炼而成的,不需要借助火力,极其神妙,不能简单地用水银、硫黄来分论丹砂。火体之中含有水气,所以丹砂能够入心益阴以安神。另外,提取水银的方法是将丹砂烧炼,烧炼后的砂脚是不够用的,因为其中的阴汞已经挥发,阳中无阴了。水银有毒,是因为它积聚了阴而没有阳。总的来说,合硫磺、水银而作的灵砂、辰砂,并不具有阳中含阴的性质。将水银和砂脚分为两物,则更是阴阳各异,都不是朱砂的本性。只有天地间南方离火自然熔成的朱砂,外表具有火的颜色,内部含有水的阴性,符合离卦外阳内阴的卦象。离卦中的阴就是坎卦的水,朱砂火色而内含水银,就是离火中含坎水的卦象,所以能够补坎卦的水以填补离卦的宫位,养血安神,这是第一等的功效。这可以与人参相对照!人参秉承水中的阳气而补气,朱砂则秉承火中的阴气而养血。一个生长在北方,一个生长在南方。通过这两种药物,我们就可以理解南北、水火、阴阳、血气的道理了。虽然南北水火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但究其根本,它们各有所属。因此,北方属水,多生气。

问:

黄芪这种药材,有的生长在汉中,有的生长在甘肃,有的生长在山西,还有的生长在北方的口外地区。如果我们统一从北方的角度来讨论黄芪的药性,这样的立论有道理吗?

答:

虽然黄芪的产地并不严格局限于北方,但其药性确实都是秉承了北方水中之阳气而生成的。我们从北方立论,主要是从药材得到的气质最优的角度来说的。因此,黄芪以北口外产地的品质为佳。天地的阳气,都是从地下的黄泉之水中透出地面,上升到天上成为云雾,附着在物体上成为雨露,与人体相交则成为呼吸,这其实都是水中之气的表现。人体的阳气,也是从肾与膀胱的气海之中发出,沿着三焦的油膜上传到肺,从而形成呼吸;散布在皮毛上,就成为卫气,这也同样是水中之气的体现。在五行中,水以北方为最盛,所以补气的药材都以北方产地的为佳。

汉中、甘肃所产的黄芪,根体多为实质,气不甚盛,且孔道较少;山西所产的黄芪,体质略为虚松,因为气略盛一些,内部有通气的孔道,所以显得略虚松。然而,这些都不及北口外所产的黄芪。北口外产的黄芪体质极松,内部行水气的孔道更大,因此可以知道其气更为盛。黄芪的根长数尺,深入土中,能够吸引土下黄泉之水来滋养其苗叶。这里的气其实就是水,引水就是引气。黄芪根中虚松、孔窍大的,所引的水气就极多,因此气盛而能够补气。

人体的气生于肾,由气海上循油膜而到达口鼻,这与黄芪之气从松窍上升到苗叶的道理是相似的。黄芪的松窍就像人体油膜中也有通水的松窍一样,这个松窍就是三焦。因此,我们说黄芪是三焦油膜中的药材。它能够拓展里部并通达表部,都是取黄芪从油膜中上行并外通的特性。

而且,黄芪的外皮紫黑,这是水火之间的颜色。正是因为它秉承了水中的阳气,所以才形成了这种水火之间的颜色。三焦中的相火是水中之阳,被称为少阳。黄芪内部通透,像三焦一样,能够引导水泉之气上升来滋养苗叶,这是秉承水中之阳而生的表现。因此,它具有水火之间的颜色,并成为三焦的良药。其气类的特性就是如此。

黄芪的肉质纹理色黄味甘,这是土的颜色和味道。它深入地土之中,得到了浓厚的土气。所以,黄芪又能够大补脾脏。现在的人不知道身体中的纲膜就是三焦,也不知道纲膜上的膏油就是脾的物质。他们不知道膜与油是相连的,又怎么能理解黄芪补脾土、达三焦的道理呢?如果能够知道纲膜就是三焦,膏油属于脾土,那么就能明白黄芪归脾经、达三焦的道理了。

问:

肉桂生长在南方,秉承了地二之火的气质,进入血分是固然的了。但仲景在肾气丸中使用肉桂却是取其化气的功效,而不是取其化血的功效,这又是怎么解释的呢?

答:

血没有气就不能流动,气没有血就不能附着。气血这两个字原本就不是截然分开的两端。而且,仲景用肉桂化气是他的妙用之处,并不是肉桂的本性如此。人体的气生于肾中的一阳之气,实际上是借助鼻孔吸入的天阳之气。这天气经过心系后,会引导心火下交于肾。然后,它会蒸动肾水并化气上腾,从口鼻呼出。

仲景的肾气丸中多用地黄、山药、丹皮、茱萸等药物来生水;用茯苓、泽泻等药物来利水;然后再用肉桂来引导心火下交于水;用附子来振奋肾阳以蒸动其气。肉桂能够化气的原理就是如此。这是仲景善用肉桂的妙处所在,并不是肉桂本身就能化气。如果单独使用肉桂或者与血分药物合用,那么它大多会走入血分而不是气分。

又如桂枝色赤味辛也是入心肝血分的药物。但在五苓散、桂苓甘草五味汤等方剂中却都取其入膀胱化气的功效。这并不是桂枝本身就能化气而是因为茯苓、泽泻等药物能够利水从而引导桂枝进入水中以化水为气。这与肾气丸中使用肉桂的原理是相近的。因此我们不能单纯地说桂枝就能化气。

再比如黄芪五物汤治疗血痹、当归四逆汤治疗身痛等方剂中都是取桂枝温通血脉的功效。由此可以知道心火能够生血而秉火气者则能入于血分这是一定的道理。

问:

药材入气分与入血分的道理,并不容易明白,请再详细解释一下。

答:

那些秉承天水之气而生的药材,会进入气分;而秉承地火之味而生的药材,则会进入血分。气源自于天,味源自于地。因此,气浓的药材会进入气分,味浓的药材会进入血分。进入气分的药材会走向清窍,而进入血分的药材则会走向浊窍。

以大蒜为例,它是气浓的药材,所以进入气分,走向清窍。上则可能导致眼睛昏蒙,下则可能导致尿液有臭味。再看海椒,它是味浓的药材,所以进入血分,走向浊窍。上则可能导致口舌糜烂,下则可能导致大便时感到辣痛。通过观察这两种药材,我们就可以理解药材入气分与入血分的区别了。

那些得到天水之气而生的药材,会进入气分。其中,人参和黄芪是最为显著的代表。另外,像泽泻和薏苡仁这两种药材,虽然都生于水中并有利水的作用,但它们的功效却有所不同。薏苡仁生长在茎上,能够化气下行,引导肺阳到达下部。而泽泻则生长在根下,能够化气上行,引导肾阴到达上部。

百合花的花瓣覆盖如同天之下垂,旋复花则在滴露中生长,它们都秉承了天的清气,因此都进入气分,具有敛肺降气的功效。钟乳石下垂的形状,像天石又是金之体,所以主要用来镇降肺气。蛤蚧生长在石头中,得到了金水之气,因此能够滋养肺金,其功效专门在于利水。它能够定喘的原因在于,水行则气化,没有痰饮阻塞,所以喘息自然平定。

麦冬和天冬都是秉承水阴的药材,它们都能够滋养肺部以清气分。龙是水中的神兽,但世人所用的龙骨其实是土中的石品,并非真正的水族。然而,既然它已经成为了龙形,那么它实际上是秉承了天一水中之阳气而生的。它既然已经成了龙形,却又不飞腾,而是借助石头作为体质,潜藏在土中。这是秉承了天水之阳而归于地下的表现,因此它能够潜纳肾气、收敛心神,都是运用了其潜纳阳气的原理。

茯苓是松树的精汁流注到根部而生的,它得到了天之阳并以下返其宅。在茯苓的下面,松树的顶端会长出茯苓苗,名叫威喜芝。茯苓在土中,其气却能够上应于苗。它得到了松树的精华,因此具有木性,能够疏通土壤。茯苓凝聚了土壤的质地,味道淡而颜色白,其功效主要在于渗利,能够行水。它的气并不相连接,而是自上而下地应于苗,因此能够化气上行并益气。西方人用松香搓发电气,说松香中电气最多。松香沦入地中,变生茯苓,内含电气。其气上应于苗,就像电线相连贯一样。然而,西方国家只将其称为阳气。

松脂秉承了阳之精,沦入地中化为茯苓。阳气所发,遥遥贯注,于是生出了威喜芝。如果不是气化之盛,怎么能这样呢?人体的气是由水中的一阳所化,茯苓以其质之渗行其水,而气之阳又助其化,所以它是化气行水的重要药材。

以上所论述的药材,都是得到天水之阳而生的,因此都进入气分。其他进入血分的药材,则必定是得到地火之味而生的,如当归和川芎就是这样。

人体的血是由胃中取汁,得到心火的化赤作用后才成为血。血化为红色后,就会充盈于脉中,并在胞宫中进行转枢,而这一过程是由肝来主持的。因此,凡是进入血分的药材,都是得到地火之气味,并同时入肝木的。

当归的味道辛苦,这是得到地火之味的表现。它的气微温,得到了木的性质,而质地又油润,得到了地的湿气。因此,当归能够化汁,帮助心生血,并在肝中运行。有些本草书籍中说:“当归过于辛温,行血的功效有余,但生血的功效不足。”这种说法其实是不了解人身之血的生成过程。人身之血是中焦受气取汁后上腾到肺部,再入心并奉心火之化才变为红色的血。西医也说饮食之汁会上到肺部,在颈部会管处变为红色后下入心房。综合这些说法,我们可以看出血是奉心火之化而生成的,《内经》中所说的“心生血”就是这个意思。

当归的辛苦温烈之气正好可以出心火之化。它的油润可以生汁,辛温可以助心火之化。当归的功效专门在于生血,没有其他药材可以与之比拟。仲景的和血之方中没有比温经汤更好的了,而生血之方则没有比复脉汤更好的了。温经汤辛温降利,与川芎有相同的功效;复脉汤辛温滋润,则与当归有相同的功效。如果我们知道心火可以化液为血,那么我们就知道复脉汤可以生血,也就知道当归是生血的药材了。

川芎的味道更加辛苦,得到了木火之性尤其强烈。它的质地不柔润,性质专走窜,因此主要行心肝之血。苦是火的味道,如果苦而兼辛那么性温就有生血的功效。但如果只是苦而不辛那么性凉就专门主泄血了。

红花的颜色赤红自然会进入血分;而它的味道苦则专门能泄血。又因为凡是花性都主轻扬、上行外走的特点,所以红花能泄肌肤脉络在外在上的血。丹皮的颜色和味道也与红花相似,但它的根性下达与花不同,所以主要作用在内并泄中下焦的血。

桃花的颜色红而仁的味道苦,都是得到地火之性味的药材。桃仁又有生气,所以桃仁能破血也能生血。茜草的颜色赤红、味道苦且根很长,所以向下的力量更重,专门能降泄行血。

原创推荐

敦煌遗书《食疗本草》·食疗方术

《本草经疏》:最补肾的4种食物

《古今医鉴》脉体捷法(脉相大全)

不老丹·七宝美鬓丹(生发·乌发)

4款祛暑饮食制作法(非常有效)

针灸按摩·解表清热穴之曲池穴应用

慢性前列腺炎·电针疗法

妙方巧治大暑病·中暑

中医古老·药敷掌心疗法

拔罐会“伤元气”,这是真的吗?

老年性白内障治疗措施

牙髓病诊断与治疗

脑血栓的护理方法

脑肿瘤病理及其治疗

《跌打损伤方》诊断与治疗方法

红斑狼疮的专方治疗

中医治疗高血压眼底出血

失眠抑郁症的自我调理法

面诊看脏腑,如何改善气色?

晕厥病人的家庭救护方法

中医古方古法·治疗风湿病

青光眼失明,还有救吗?

颈椎病的日常生活护理

三叉神经痛的按摩治疗方法

腰椎间盘突出的五大治疗方法

八种有效降血糖的中成药

老人腿抽筋时正确的做法

老花眼成因及其防治偏方

中医古法新用:治疗骨质增生、肩周炎等痛症

糖尿病防治功法:从'三多一少’到健康生活

古代医书中的高血压气功疗法

中医传统疗法:气功治疗心律失常

高血压非药物治疗方法

多种便秘的中医自我疗法

古老中医秘方·滋补肝肾药膳

补气养阴与心脏的守护者

肾气不足,影响外貌?日常补肾关键

咳嗽食疗方:选对食物,轻松缓解!

预防瘟疫的神秘古方

华医方

中华行医方,大医精诚心。博览极致医源,秉持仁心,开创医识新篇。我们专注于中医国粹传承与传播,涵盖医方、药膳、推拿、针灸、养生等,医病更医心,治病治未病。

关注我们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