κ14太阴不升B:民病风厥涎潮,偏痹不随,胀满。

发布日期:2024-09-09 11:23    点击次数:95

图片

太阴湿土欲升,木胜刑土,变成民病之轻重何如呢?今日先参详病之轻者。先附录原文如下:民病风厥涎潮,偏痹不随,胀满。

——《黄帝内经·素问遗篇·本病论篇》

一、民病风厥涎潮木盛化风,民病“风厥”。“风厥”何谓?在整个《黄帝内经》中提到风厥的还有三处。其一,《素问·阴阳别论》岐伯讲:“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二阳为阳明胃土,一阴为厥阴肝木,肝木犯胃,有此风厥。其二,《素问·素问·评热病论》中黄帝问曰:“有病身热汗出烦满,烦满不为汗解,此为何病?”岐伯答曰:“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巨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其为表里也,得热则上从之,从之则厥也。”巨阳为太阳,太阳膀胱经先受风邪,传变于少阴肾经,有此风厥。其三,《灵枢·五变》黄帝问曰:“人之善病风厥漉汗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厥阴风木肝气盛,太阴湿土脾气衰,脾主肌肉,肌肉不坚,肌肉间腠理疏松,有此风厥。“风厥”之义不一,张介宾在《类经·十五卷疾病论·风厥劳风(素问·评热病论)》中讲:“风为阳邪,故汗虽出而身仍热也。……。按:风厥之义不一,如本篇者,言太阳少阴病也。其在阴阳别论者,云二阳一阴发病名为风厥,言胃与肝也。在五变篇者,曰人之善病风厥漉汗者,肉不坚,腠理疏也。”张介宾在《类经·十七卷疾病论·风邪五变(灵枢·五变)》中讲:“风邪逆于腠理,而汗出漉漉不止者,病名风厥。”问题是,本遗篇中的“风厥”具体是三种含义中的哪一种呢?此处讲的是“太阴不升”,太阴在脏为脾,脾主肌肉。木胜刑土,木在脏为肝,肝木乘脾土,脾虚则肉不坚、腠理疏,是以有“风厥漉汗”之证,故这里的“风厥”当以《灵枢·五变》中的“风厥”为据。二、涎潮“涎潮”即“痰涎潮涌”之缩略语,南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卷第一 中风肝胆筋骨诸风》讲:“世言气中者,虽不见于方书,然暴喜伤阳,暴怒伤阴,忧愁不意,气多厥逆,往往多得此疾,便觉涎潮昏塞,牙关紧急,若概作中风候,用药非止不相当,多致杀人。元 庚午母氏亲遭此祸,至今饮恨,母氏平时食素,气血羸弱,因先子捐馆忧恼,忽一日气厥,牙噤涎潮,有一里医便作中风,以大通丸三粒下之,大下数行。一夕而去。予常痛恨,每见此症,急化苏合香丸四五粒,灌之便醒,然后随其虚实寒热而调治之,无不愈者。经云:无故而喑,脉不至,不治自已,谓气暴逆也,气复则已,审如是,虽不服药亦可。”“涎潮”之病机颇多,但以“中风”者多见。此处“涎潮”上承“风厥”,故这里的“涎潮”当为因中风而引起的口涎潮涌,脑卒中风后的患者常常多见不自觉地不停流口水,即是此证。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中风患者都会出现“涎潮”的情况。

图片

三、偏痹不随“偏”者半身,“痹”者麻痹,“不随”即“不遂”,中风患者多见“半身麻痹不遂”之证。四、胀满《素问·厥论》黄帝讲:“厥,或令人腹满,或令人暴不知人。”岐伯曰:“太阴之厥,则腹满䐜胀……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胀。”肝强脾病,气逆痹阻不通,或为太阴之厥,或为厥阴之厥,皆可导致腹部“胀满”之证。太阴不升遇风木窒抑之,变成民病,此为病之轻者。病之重者又何如呢?明日继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